top of page

All Posts


Project 2 - 「讓自己活在此時此刻」
拆解活在當下的方法,將心思放在此時此刻,自我關懷,練習成為一種生活的方式和態度。回復身心平衡的生活節奏。🌿 為生活忙忙碌碌的你,是否總是徘徊過去、擔心未來,想思緒停一停休息也不容易。 是次活動主題「讓自己活在此時此刻」,是由精神健康急救(國際)認可、重度抑鬱症復元人士Eu...
1月25日


抑鬱是情緒感冒還是心靈重擔?
在生活中,我們都會遇到各種情緒的波濤,有時像陽光明媚的日子,有時卻像陰雲密布的暴風雨。抑鬱症,這個常被比喻為“情緒感冒”的詞彙,究竟是什麼?它真的只是短暫的不適,還是心靈深處的一種重擔? 情緒感冒了 輕度抑鬱症(輕鬱症)就像一場短暫的情緒感冒。你可能會感到持續性的情緒低落、...
1月9日


Project 1 - 流動小字條
我們在香港西九文化區舉辦了一個小活動 “ 流動小字條 ” 。這次活動是希望促進大家對自身精神健康的關注,並且透過交流互動,為大家帶來精神上的支持。 在活動中,我們手作了許多小字條,上面寫著鼓勵和反思的語句,如「放過自己」、「向前行」、「允許自己無所事事」等。並邀請路上的...
1月7日


神經可塑性:大腦的重塑能力
可塑性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90年的美國心理學家William James,首次提到“可塑性”一詞與神經系統有關。然而,“神經可塑性”一詞在1948年被歸功於波蘭神經生理學家 Jerzy Konorski,而1949年被加拿大心理學家Donald O. Hebb推廣。...
2024年12月26日


2016年卡夫利神經科學獎 - 大腦的可塑性
在2016年,卡夫利神經科學獎頒發給了三位傑出的科學家:Eve Marder、Michael M. Merzenich和Carla J. Shatz,以表彰他們在揭示大腦如何通過經驗和神經活動重塑功能方面的貢獻。這篇文章將深入探討他們的研究成果,以及這些發現對我們理解大腦可...
2024年12月11日
bottom of page